德国现象学家舍勒在对“一体感”之本质的现象学描述中,如何建构起“爱的秩序”?这种现象学的“一体感”和宋明儒者“万物一体”论中所具有的“民胞物与”的淑世情怀,是否具有着某种内在的精神相通,并进而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进行一种中西方思想的互训?
4月13日晚,中山大学哲学系、现象学研究所张任之教授在北校六教B103学术报告厅做了题为“舍勒与宋明儒者论一体感”的学术讲座。张任之教授认为,舍勒的“一体感”或“同一感”的问题域至今并未得到研究者的足够重视,舍勒也偶尔提及老子,但这对于一项跨文化的比较宗教学研究来说仍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在此研究中缺失了整个的儒家传统。
随后,张任之教授主要从舍勒“同情现象学”中的“一体感”、宋明儒者论“万物一体”、舍勒的“一体感”与“爱的秩序”、东西方“一体感”的谐调、一体感的“心性现象学”研究展望等五个方面展开了对于该问题的分析,指出在不同文化圈中对同情感现象作比较宗教学研究以架设一座沟通桥梁的可能。
在讲座中,张教授详细分析了舍勒同情现象学中的“一体感”与宋明儒者论“一体感”的内涵,讨论了其中一些相关概念的生成基础与实践途径。张教授认为,宇宙的同一感在舍勒这里代表了一种对自然的理解(Naturverständnis),更多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舍勒也将之称作一种生命论的神秘主义。儒家的“万物一体”则是“同一感”这一形式的观念类型在具体文化圈中的质料性的展现,对这种质料性的“同一感”的讨论可以发展和丰富“同一感”形式的观念类型。
在张教授看来,“同一感”的概念构成一个现象学意义上的观念类型(Typus),它可以包含有认知论的、形上学的、伦理学的乃至生态学和社会理论的意涵。儒家的万物一体既具有形上学的境界义(作为名词),同时也具有工夫论的“体知”义(作为动词):在‘身之体’得到‘体现’、‘体会’、‘体认’,在‘身体力行’之中得到‘证成’、‘体证’”)。在后面这个意义上,“万物一体”甚至就可以直接德译为舍勒所说的“Einsfühlung”(一体感/同一感)。张教授分析了东西方文化中的“一体感”的协调的可能,并对“一体感”心性现象学研究提出展望。
在讲座提问和讨论环节,各位老师和研究生、博士生与张任之教授就“同一感”中的“物”与“心”、“人”与“我”、“万”与“一”等相关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对于作为同情现象学在现实中的践行问题乃至生态哲学等问题,对于中西方文化的背景歧异与未来发展的问题也都进行了深入交流。
本次讲座由我校人事处365bet亚洲备用网址主办,由中文学院和外国文学文化研究中承办的云山教师沙龙第71场,张进教授、张弛教授、丁国旗教授、何光顺教授、彭保良教授、李安副教授、田克萍老师等参与了本次学术讲座,校内外数十名硕士和博士生研究生,以及部分本科生也参加了本次学术沙龙。